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 > 老年教育研究

汪洋:凝聚老年大学“银发力量”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5-30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更是社会各个群体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共同实现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全国老龄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全国老龄委发〔2024〕5号),对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作出明确部署,将“银龄行动”的参与主体由以老年知识分子为主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活动形式新增参与基层治理等,活动主题由智力援助为主扩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老年大学是老年人学习活动、实现老有所为的重要平台,要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挥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一、充分认识老有所为重要意义,挖掘老年大学“银发人才”富矿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思想上进一步重视,把积极引导老同志贡献“银发力量”作为老年大学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更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是值得挖掘的“银发人才”资源。老年大学是老同志特别是老干部学习活动的聚集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银发人才”富矿,不仅要增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更要促进老有所为。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285万人,占20.99%;65岁及以上人口971万人,占15.86%,老年人口众多,人才开发前景广阔。据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省老年大学(学校)15932所,在校学员数223.3万余人,老年大学人力资源富集。特别是随着一大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刚退休的同志进入老年大学,他们当中很多曾是党政、科研、教育、卫生等系统的优秀人才,是有经验、有精力、有活力的新老年人,这些新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参与意识也更强烈,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老年大学具备天然的优势。

长期以来,全省各级老年大学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年化贯穿办学始终,引导学员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实践活动,为老年人融入社会、展现社会价值打开空间,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平台。例如,安徽老年大学组织成立学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理论微宣讲、微党课,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广大老同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及学委会学员赴基层开展教学帮扶等;桐城市老年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学员身穿红马甲,义务当起六尺巷讲解员,向来来往往的全国游客讲好六尺巷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礼让、包容、和谐的传统美德;滁州市老年大学组织有专业技术的学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实用栽培技术,设立园艺植物栽培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学员开辟“田间学堂”,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拥有的农业种植经验施展出来,服务基层经济发展;蚌埠市老年大学组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公益活动,参与志愿者达1300余人次,组建“红色文艺轻骑队”,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文艺演出100余场,他们还成立了基层治理银龄志愿服务队,参与文明创建、邻里互助等工作,这样的鲜活事例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党有号召,老年大学有资源,老年学员有意愿,可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二、积极拓展老有所为途径和渠道,引导老年学员参与“银龄行动”

老年大学要推动“银龄行动”扩面增效,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赓续前行,再立新功。

1.引导和支持老年学员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组织广大老年学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鼓励老年学员结合自身经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工作,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讲得更好更精彩,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传递到千家万户。

2.引导和支持老年学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老同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广大老年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鼓励他们自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长者风范,讲仁爱、讲道德、讲文明,引导他们把良好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带回家庭、带向社会,影响和带动身边人一起来积极践行,推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3.引导和支持老年学员做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志愿者。要重视发挥老年学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作用,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着眼培育文明风尚,开展科普、文化、文艺、文明创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

4.引导和支持老年学员做助力乡村振兴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老年大学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老年学员关注基层、反哺农村。要立足老年学员实际,找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乡村产业、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农村改革、基础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治理等重点开展助力工作,为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银龄”贡献。

三、有效发挥老有所为平台优势,支持老年学员贡献“银发力量”

让老年人更好发挥余热展现担当,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老年大学要发挥平台优势,更加积极担当作为,为老年学员贡献“银发力量”提供保障。

1.转变思想观念,注重规划引导。要正确认识老年人价值,转变老年群体更多是作为被服务对象而不是服务提供者的固有观念和传统印象,树立积极老龄观。要注重整体规划,将开展“银龄行动”纳入老年大学教育活动通盘考虑,统一筹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鼓励广大学员贡献智慧和力量,将正能量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2.健全志愿组织,拓展服务内容。要在老年大学现有志愿组织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推动自主自发行为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根据学员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情况,细化志愿服务队分工职责,成立志愿服务总队和分队,建立志愿服务体系。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以老年学员中党员志愿者为骨干,开展志愿活动,在活动实践中提升老年学员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

3.对接服务需求,优化服务方式。要将提供服务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将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优化服务方式,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采取集中式、日常式、结对式等形式,分层分类开展活动。鼓励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抓住学雷锋日、重阳节、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发挥老年学员特长,组织形式多样的普惠志愿服务。深化日常服务,鼓励老年学员依托身边社区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做好身边点滴小事,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志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老年学员做好结对服务,以“一老一小”、困难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

4.弘扬志愿精神,积极营造氛围。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营造老年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要将志愿精神融入老年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宣传老年学员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老年学员志愿服务故事,展现老年人老骥伏枥、向上向善精神面貌,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调动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切实强化保障,提升工作实效。老年大学要探索和建立支持学员贡献“银发力量”激励机制,鼓励采取量化积分、“时间银行”等方式,增强参与者的荣誉感、获得感。要保障老年学员参与志愿服务的权益,随时掌握志愿者身体状况,为志愿者提供物资准备、安全保障等。老年学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立足自身优势,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忌形式主义,在实践中弘扬“银发”正能量,展示“夕阳”新风采。

(作者单位:安徽老年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