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年大学是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守初心、担使命,增动力、添活力,润育更加丰厚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广大老年学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展示桑榆风采,贡献银发力量。
一、强化思想引领,打造老年学员精神家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老年大学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努力建设成为老年学员的精神家园。
一是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之旗引领前进航向。要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要创新形式,以老年学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课前五分钟”微宣讲、主题党日、报告会、座谈会、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朗诵会、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组织引导老年学员在学习和活动中感受思想伟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老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老年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广大老年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老年学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他们自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长者风范,讲仁爱、守诚信、讲道德、守秩序,引导他们把良好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带回家庭、带向社会,影响和带动身边人一起积极践行。
三是凝聚发展正能量。要发挥老年学员在校园正能量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年化融入老年大学教学体系,引导学员在学习活动中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蓬勃旺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要丰富老年大学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内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为老年人融入社会、展现社会价值打开空间,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平台。要引导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与时代同行的信心,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老年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做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老人。
二、聚焦老有所学,打造老年学员文化殿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继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老年大学需要加大资源供给,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加强资源供给。要着眼于满足更多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资源供给,推动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省委老干部局会同省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老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全省各地要按照扩容提质增效的要求,通过“嵌入式”“共建式”“学养结合式”“活动式”等途径,挖掘办学潜力,整合文化资源,满足更多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优化课程设置。近年来,随着新一批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员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由过去以追求娱乐为主向文化追求、价值追求转变。要结合不同阶段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文化需求,增加文化课程供给,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文化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民风等特点,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富矿,开发红色文化特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深入了解老年人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着力办好备受欢迎的传统专业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一些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精品课程、品牌课程。
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年大学要引导学员通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剑舞拳操,以及中国历史、非遗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从容快乐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浩然正气。要按照老年人对文艺文化类课程和活动的需要,增开五禽戏、八段锦、茶艺、布艺手工等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员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增智增信。
三、丰富文化载体,打造老年学员活动乐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老年大学要从学员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激发校园活力,增加吸引力、感染力。
一是组织社团活动。社团是老年大学最活跃的“内核细胞”,是延伸老年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将社团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多渠道组织、推广社团活动,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管理。建优建强艺术团、民乐团、合唱团等,打造精品艺术节目。更好发挥诗词、书法、摄影等协会作用,拓展艺术活动载体。依托社团和文艺积极分子,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展演、读书日活动、校园歌咏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是丰富文体活动。文体活动是增强老年人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重要手段。要推动教学与活动融合发展,积极发挥文艺展演、体育展示、运动比赛等活动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多举办适合老年人参与的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老年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荣誉感,使老年学员的志趣爱好、专业特长、文化才智和艺术潜能得到有效发挥。举办各类文体类教学成果汇报展演,检验学习成果,展示老年人风采,把学、乐、为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三是开展志愿活动。要积极挖掘“银发人才”富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老年学员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移风易俗、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作用。要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将志愿活动纳入学校教学活动统一筹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利用春节、学雷锋日、重阳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员将正能量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构建和谐、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注重内涵发展,打造老年大学文明校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建设文明校园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提升老年大学形象、增强文化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树立校园文明理念。校园文明建设是丰富学校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发展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体现。要高度重视在广大学员中厚植校园文明理念,使其春风化雨、深入人心,成为学员的共识、行为的规范。
二是厚植校园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老年大学的宝贵资源,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培育老年大学文化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要挖掘文化育校内涵,孕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富有特色、生动活泼的行为文化。要因地制宜打造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廊道文化、书香文化,使其成为师生课堂知识延伸和课外实践拓展的广阔天地。
三是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建设文明校园是老年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精神,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把文明校园建设纳入老年大学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校容校貌、建设格局、陈设格调,形成持续、长效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良性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相结合,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全面发展相结合。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同向发力,引导学员发挥自身优势,为文明校园建设献计献策,鼓励全校师生争当文明校园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参与者,成为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宣传者。
(作者系安徽老年大学专职副校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