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长河里,大概是在上小学三年级时,就开始接触毛笔字了,那时对书法很懵懂,什么瑰宝、艺术和境界等之类的词根本不知所以,甚至连篆隶行草都一概不知,只因父亲常把单位的废旧报纸带回家练字,一本柳公权的楷书玄秘塔让他临摹得惟妙惟肖十分漂亮,让我羡慕不已,耳闻目睹的我也跟着练了起来。他常说:字是人的门面,一手好字无论到哪给人的第一印象都不会差。
童年的回忆可谓多姿多彩,其中两年多的柳楷练习至今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以至于在以后的人生过程中没少受到别人的青睐和赞许,屡屡被派上用场,黑板报和标语之类的活没少干,但我心知肚明,对于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说仅限于皮毛,半瓶醋都算不上。
真正对书法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还要追溯到八年前安徽老年大学滨湖校区开设书法讲座班那一年起,半儒先生陈东帆老师让我熟悉了各种书体及不少古往今来的名家名帖;让我领会了在书写中寻找灵动和韵律,笔尖在纸上跳动、呼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力量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每次挥毫泼墨都是在与心灵的对话;特别是他对“半”的诠释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对弘一法师的“万事只求半称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体会了学无止境写字永远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
近八年坚持不懈的学习,书法已融入我的整个生活:写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都相应得到了改善。对楷书的端正严谨、行书的流畅贯气、草书的飞舞飘逸、隶书的秀丽端庄以及篆书的典雅古朴都有了一定的认知,每一次不同书体的临摹对我都是新的挑战。交流、参赛和展览的经历也都使我大有裨益,既结交了书友、开拓了眼界、又收获了自信。虽然在前进的路上也会时常感到孤独和迷茫,但每天坚持写字已成习惯,充实而快乐着。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感谢老年大学为我们提供那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老师们竭尽心力地铸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笔尖舞动岁月,书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篇章。
撰稿:钟波(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写作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