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桑榆风采 > 塘溪文苑

【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 悠悠二胡情——我学二胡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4-25

 

 在班级群里看到班主任发的“学习,让生活更美好”征文启事,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学习二胡的经历,虽有些许苦涩,但更多的是快乐,是一种穿越时空、历经“苦难”、跨越时代、贯穿一生的快乐。

 我是60年代初的人,生于大别山里一个叫玉珠畈的小村子,如玉似珠的美名,当年却是十分的贫困。但那时的文娱生活却富裕于物质生活,我们爱民大队有一个文艺宣传队,我大哥在那里拉二胡,我的二胡爱好由此而生,“琴艺”皆偷学而来,大哥二胡跟谁学的不得而知。他晚上到宣传队排节目,结束后会把二胡带回家,挂在自己房里的墙上,挂得很高,我需要搭两个凳子才能拿到。他有时会在家练习,我就站在旁边看,实则在偷艺。等他白天出去干农活了,我就拿他的二胡比划,时间长了还真有进步,不记得用了多久,我学会了《东方红》,第一次完整地拉出这首曲子,我偷着乐了很长时间。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首二胡曲子,虽然指法和弓法都是随心所欲,毫无规矩和章法,但我陶醉和自豪了半辈子。我的秘密终有一天被大哥发现了,他没有责怪我,但是把二胡收起来了,因为二胡是大队的,怕被我弄坏。

 没有了二胡我着实很失落,慢慢萌生了自己做一把二胡的想法。山里竹木随处可得,我从村里篾匠叔爷那里要来了一段琴筒大小的竹筒,去掉青皮、打两个洞眼,晾干后就可以做琴筒了。开春后山里随处可见蛇,菜花蛇粗壮皮大。在周末放牛的时候,请小伙伴们帮忙找蛇。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中意的菜花蛇,剥皮后在蛇皮里填上稻糠,防止风干过程中蛇皮过度收缩。琴杆和弦轴是在家里柴堆上找到的最扎实的檀树制作的,弓子用野竹子经火烤后弯成,弓毛先是用蔴丝做的,拉不响,后改用尼龙绳上的丝,效果好多了。弦是最难找的,那么细的钢丝无处可得,细线又经不起调音,一拉就断,最后只得用钓鱼的尼龙线。码子最好解决,切一段铅笔杆或干透的高粱穗杆,最好用的还是高粱穗杆,经济实惠、声音最大。

 琴筒是最难做的,要蒙好皮就不易,如果要刻点花样,在只有砍柴刀的条件下就更难。为搞琴筒我削掉了左手食指的半个指头,留下了永远的纪念。蒙琴皮是技术活,只记得要用鸡蛋清涂抹干定性了的蛇皮,其他的记不太清了。经过几个月的折腾,我终于得到了一把自己做的,完整的二胡,虽然粗糙但能拉出响声,只是声音有点闷;能拉出东方红,但是音准不好。二胡做好的那天晚上我兴奋得一夜没睡,把玩够了后,我把它高高地挂在房间的墙上,躺在床上看着,心里美美的。

 上初中后学习日渐紧张,加之要住校,慢慢地淡忘了二胡的事,不知什么时候把我自己做的二胡也弄丢了。但心中的二胡情结还在。

 上大学的时候我捡起了二胡,同时也喜欢上了口琴和笛子。口琴有老师教,校园里较流行,我参加了校里的口琴队,一段时间乐此不疲,二胡放到了次要位置。

 1984年上班后不久,花几十块钱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把真正的二胡,与我自己做的二胡没法比,与我大哥文艺宣传队时的二胡倒是有得一比。之后买了些学二胡的书,自学了5—2弦,下了一段时间的功夫,后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缘故又中断了。

 2022年退休,在安排退休生活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搁置几十年的二胡爱好再捡起来。毫不犹豫地到安徽老年大学芜湖路校区报了名,投到了胡老师门下,开始了正规、系统、严格的训练。从头学习指法、弓法及各种演奏技巧,加强基础训练,纠正过去的错误和偏差,改变过去演奏中的自由散漫,逐步步入正轨正道,上老年大学一年多时间收获满满。一是结识了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二是提高了琴艺水平、愉悦了心情;三是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退休老同志身心健康关怀的温暖;四是提振了我们对退休生活的信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让生活更美好”。

 

 

撰稿:王和义(二胡基础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