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肥西县城西南15公里的偏僻农村。在一个法定假日里,我们一家人决定从市区回老家看看。
轿车从包河公园边的小区出发,很快上了南北高架桥,一路向南,按标准时速前行。车窗外,两边的高楼迅速向后退去。高架桥象凌空欲飞的巨龙,从城市的中心拔地而起,穿过前方林立的高楼的缝隙,悄然离开地面,向远方延伸,将整个古庐州城牵拉着飘荡起来,气势磅礴,颇为壮观。
突然,一道高铁线横亘在前方,当我们从下面通过时,正好有趟“和谐号”自东向西缓缓驶进右前方的合肥南站。我们的城市已昂首阔步迈入全新的高铁时代,跨进了全国高铁交通枢纽的俱乐部。
转眼到了花园大道的路口。假如从这儿下高架桥,向东不远处就能进入闻名遐迩的大圩生态产业园。那里早已见不到牛儿拖着长尾巴,奋蹄拉犁,辛勤耕耘的场景,成为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
我们下了高架桥,就是中山路。向东可以去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这里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向西不远处就是安徽老年大学(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滨湖校区,这里紧邻塘西河公园,风光旖旎、环境优美,是老人们学习、活动的乐园。
说话间,我们到了巢湖岸边。一轮红日映红了一湖春水,湖面平静如镜,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湖水倒映着已经穿上绿装的花木、高楼和亭榭的飞檐走角。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800里巢湖已被城市包围,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湖。如果我们将环城公园看作是城市的一串绿色珍珠项链,那么巢湖就是悬挂在这串项链上的玛瑙玉坠,五彩斑斓,玲珑剔透。
我们的车头右转向西北方向行进,进入经济开发区。这里工厂星罗棋布,但看不到喷着浓浓黑烟的大烟囱和流着浮有彩色泡沫、带有刺鼻酸鼻味的污水,也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机械噪音。这里安静祥和,厂区围墙边的沟渠里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流,堤岸两边迎水坡长满了绿草。这里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已形成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快速消费品、绿色节能建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公共安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十大产业。这里的产品不断地运往附近的货场、码头,有的经巢湖通江达海,连接上“一带一路”,销往全球。
再往前走,我们到了全国百强县之一的肥西县城——上派镇了。这里以前是:一座县城一条街,露水集市无路灯,合安公路穿城过,政府大门对路开。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就是大包干的发祥地之一。今日放眼望去,田野村庄到处都是一片葱茏,百花飘香。附近建有中国中部最大的花木城——三岗花木城,各种奇花异草、名贵苗木应有尽有。
沿着平整的乡村公路,我们终于回到老家啦!车子停在老宅的门前,闻讯而来的邻里们热情地和我们寒喧。隔壁80多岁的本家大爷,孤身一人,我问他现在的生活可好,他指着刚翻建的房子对我说,他现在住的房子是政府为他翻盖的,每天政府都安排专人为他送饭到家,要是生病了有医保,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享着福呢!说着话儿,我看到大爷昏花的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满脸的皱纹也抖动着舒展开来。他还告诉我,村里现在的人少了,大多去城里安家了,就连我们世代居住的村庄可能也要拆迁,按照统一规划,大家都要住进正在建设中的安置点房子里了。
我们走进自家的屋子,这里的一切摆设依然如旧。堂屋案几上放着的小油灯,锈迹斑斑,落满灰尘。80后的孩子们不知道它的历史和用途,听完我的一番介绍后,他们才顿感其积淀深重,不可小觑。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祖祖辈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还要纺纱织线。但是,家家户户却点不起油灯,只有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点起豆大的小油灯,用微弱的灯光照明。春夏秋冬,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尽管人们节衣缩食,还是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有了空前大发展。人们住进砖瓦房,用上电灯电话,现在还拆除了传统的锅灶,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不见袅袅炊烟。大家农忙时经营承包地,农闲时进城务工,实现城乡对接,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
我家的这盏小油灯,不同寻常,尽管年代久远,我却舍不得丢弃,它是历史的见证。每次回老家见到老宅、见到小油灯,再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抚今追昔,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家乡的发展变化,是伟大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一个缩影。在小油灯之后,我们曾经有过煤油灯和电灯,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告诉我,真正照亮我们前程的,是那盏心头的明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待到新中国百年梦圆之时,亿万华夏儿女又该有何等自豪啊。党的领导这盏明灯永远照亮我的心,我要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
来源:教学管理处
撰稿:汪礼荣(书法班)
编辑:钱怡
欢迎来稿:ahlndx@163.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