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通过考试,我第一次走进安徽老年大学合唱团那明亮、整洁的阶梯教室,看到王云老师和几位团、队领导站在银白色讲台上那架钢琴旁,微笑着欢迎我们这些年过六旬的新老学员时,不禁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即将开始的老年大学合唱团的学习生活,我能适应吗?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合唱团团员吗?
上课了。王云老师选曲目、演歌谱、唱歌词、讲节拍、教发声,词曲交替,说唱结合,音容并茂,侃侃而来,其间的幽默话语和面部夸张表情,引得众学员忍俊不止又回味悠长。感觉他不仅仅是在教唱歌,也是在教哲学,教历史,教表演,教艺术,我悄悄打量左右的学友们,只见两鬓花白的同学们个个都像是初进学堂的孩童一般,正襟危坐,全神贯注,随着王云老师的教学,喔咦学声,呼吸有致,有板有眼,节奏鲜明,我不禁又有些感慨:他们好认真啊!
说实在的,我是随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孩子,少年时就是红领巾合唱团的领唱,唱着“准备好了吗”长大,在广阔天地、在工厂、在军营,在工作单位,有我们的地方就有歌声。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偶尔时髦一把,几个好友跑到卡拉黑屋里,放开喉咙吼上两句,对唱歌不算陌生。可王云老师对大家说:能唱歌,不等于会合唱。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它要求每个声部音高度统一;要求个各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
为了达到这个统一与和谐,我们在王云老师的教化下,练气息、练发声、练音准,打着拍子,把握节奏,一呼一吸,一歌一曲,潜移默化,亦步亦趋,逐渐改变个人几十年形成大白嗓子的唱歌习惯,学习正确合唱理念,掌握正确发音技巧,用力去唱有质量的小声,追求轻声,高位。改掉自己几十年养成的唱歌习惯,王云老师有个形象的比喻:大家唱歌习惯就像是你们手中茶杯里的那杯水,来学习合唱,就得把茶杯里原来的水倒光,装入合唱特色艺术的山泉,虽说是老壶装新酒,那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按照王老师的教法,对比一下正确的发音与大白嗓子唱歌的效果,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王云老师也笑了。我在想,在他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又有多少艰辛的付出,多少难言的苦涩和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呢?课堂上,为了纠正学员中某个乐谱的发声,王云老师不厌其烦反复教唱,直到大家掌握音准为止;为了让大家把握曲目演唱的节奏,他耐心讲解曲谱中的九个音程特点,可谓苦心竭力。课后,他认真批改大家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针对练习曲目中个别难点和重点,他专门制作电脑小样,发到每个声部小群里,供大家学唱。我听着王云老师讲课,看着他那睿智、深沉又传神的眼神,能感觉到他很专业也很敬业,他是用心给我们这些白发翁媪授课,他是用爱传授合唱这门神圣的艺术课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王云老师,当之无愧。
我们合唱团里一百多个老年学员,分为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四个声部,而每个人唱歌时的音色、音质、音域以及原有的音乐素养、吐词发音都不相同,在王云老师合唱理念引领下,大家初步掌握了一些合唱团员必备的乐理知识以及发音方法,同学们在演唱时努力向同一个音域靠近、靠拢,并融合在一起。犹如数条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涓涓溪流,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百折千廻,最终汇聚成一条和谐、统一、雄壮的共鸣洪流。合唱团学习与实践使我们渐渐地明白,在老年大学合唱团,没有自我,只有我们;没有个体,只有整体。王云老师是这样教的,大家也是这样做的。2019学年,我们参加了几次省直机关举办的演出活动,效果很好,尤其是受命参加省2020新年音乐会,我们演唱的《长江之歌》深受导演组和观众的好评和称赞。
能有这样的成绩,大家都由衷地感谢王云老师和他的助手小周老师的辛勤教授,感谢团、队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我们认识到,合唱是提高每个学员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展示校园文化、抒发爱国情怀、歌唱美好时代的最好方式,在老年大学合唱团,我们年近古稀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决心当一名优秀的合唱团员;在老年大学合唱团,我们退休生活又有了新的追求——唱好每支歌,唱响新时代。每每想起这些,我打心眼里想说:我爱老年大学,我爱合唱团!
来源:教学管理处
撰稿:闫长义(合唱团团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