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长期坚持学习是自我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想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一生中就要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充实自己的知识。
1961年,我中师毕业,分配在肥西师范附属小学任教。三年后,和刚毕业的妻子回到家乡肥西县长镇公社小学教书。打那以后,我就一边工作,一边看书、学习。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听到一个好故事或好消息,总会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这样做。那段时间,我——一个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反而在文学修养、写作水平上都有所进步。
一次,我利用到县城参加教育局召开小学校长会议的机会,到安徽日报社任编辑兼记者的老乡家里拜访,把我写的人物通讯《社员的好支书》交给他指导,他看后很是认可,这真让我受宠若惊。这篇报道很快就在安徽日报上刊登了出来,那一年是1972年。
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学校办公室批改作业,公社孔书记下乡工作,路过学校。我尊敬地招呼他落座,他开门见山地问我:“小黄,你可向安徽日报社投过稿?”我当时有点惴惴不安,不置可否。孔书记怕我误会,笑容可掬地说:“你的大作上报了!”说着,他把带来的安徽日报给了我,并通知我暂借调到公社担任文书工作。打那以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不时地会有报道见报,后来在编辑老乡的指导、关心下,成为安徽日报社通讯员。不久后,我调到高刘区政府担任文教办事员,时常报道农村的好人好事,《西桥大队刹住赌风》、《沿河大队抗旱有方》等多篇报道都是在那段时间见诸报端的,有效地配合了当时的农村工作。
1981年,我被调到肥西县委办公室任文字秘书,接触的新鲜事更多了起来。那时正处在农村改革的敏感时期,县委办公室主任派我到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山南区进行调研,很快由我执笔的《山南调查》在安徽日报显著位置全文登出,对当时的农村改革产生很好的影响。
1994年调往省城时我已五十出头了,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学历,隔年又参加全国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退休后又当起了律师。
2019年从法律顾问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后总觉得有些失落感,我警醒自己,不能失落,还应有所作为。于是在安徽老年大学2021年春季招生时报了文学班。从此,我学文学理论,学写诗词、散文,忙得不亦乐乎,感到生活非常充实、美好并特有成就感。
到2024年,我已在安徽老年大学微信公众号塘溪文苑栏目刊登诗词180多首,散文10篇。其中散文《忠贞的舅妈》获得安徽老年大学2021年度评选一等奖。诗词《长征组歌》获得2022年度评选一等奖。散文《学写古诗词》获得2023年度评选三等奖。三篇散文刊登在《安徽老年教育》上,我的一首词《阮郎归·秋丰》刊登在新安晚报上。
自从上了安徽老年大学,写诗、写散文成了我的爱好。总想把家乡合肥的繁荣和美丽写成诗词和散文,与读者分享。如我的即兴之作《天仙子·淝河源头》,就是我平时学习时在多篇文章中看到家乡的母亲河是南淝河,当下就和几位老乡去光顾了一趟,词的全文:“信步溪边观美景,已临源水将军岭。淝河堤岸树丛深,桃已沁,菡才孕,夏季刚来如摄影。云雀高歌难寂静,引来百鸟齐争鸣。朝阳终现退浮云,风清新,有声韵,美丽景观铺满径。”
我今年已83岁了,仍时刻告诉自己:要多动脑筋,多做事情,并怀着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信心,对生活有高度热情,把每一天的到来看成幸福生活的开始。我把终身学习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享受学习的乐趣。
撰稿:黄成义(古代文学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