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桑榆风采 > 塘溪文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叫我怎能不歌唱

发布时间:2022-07-18

自从成为有车族,常回乡下婆家小住,已是当下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宁静而又多彩的田园光景,天成且又悠然闲情的农家小院,总是让我流连忘返。

白天,我们或驱车到附近山岗茶园果林里转转,慢步在蜿蜒的小溪边,呼吸着带有浓浓泥土味的清新空气,或打理自家小院里的花花草草,或陪婆婆下地采野菜、摘瓜果,享受收获的快乐。晚上,我更喜欢和老公一起在村头田边的小路上走走,仰望深邃无际的天空,繁星点点,聆听野外的蛙声虫鸣,辛翁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不经意间浮现脑海,心头忽而涌动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岁月如此静好,记忆的闸门被悄然启动,思绪飘向很久很久的以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作为城里的新媳妇第一次乘车去乡下婆家。这个距我当时工作生活的巢县(今天的县级巢湖市)不足四十公里的只有六十来户的村庄,没有直通的班车,中途要转一次车,还得步行一公里多的机耕路,整整三个多小时乘车经历的苦头,三十年过去了,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四月一天的清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老公提着大包小包,在路边好不容易挤上一辆破旧的大客车,跨坐在过道临时摆放的板凳上,原本只能容四十多人的车辆硬是被塞进六十多号人,想想,那是什么滋味。

大客车在凹凸不平的老式柏油路上伴着“咯咚咯咚”声一路颠簸,坎坷前行。我虽年轻也被摇晃得几欲呕吐,强按着翻腾不已的胃部,苦撑忍着。不到三十公里路程一个多小时才挨到中转站柘皋镇下了车。在这儿我们只能换乘一种农用改装的三轮“嘭嘭车”。这车有点像今天的快递专用车,只是大些高些,车箱两侧钉上木板供人乘坐,简易钢架顶上披着看不出颜色的油布,且用来遮风挡雨的吧。待我们找到车时,车上已坐满了带着扁担箩筐和鸡鸭等各式物件赶集回村的农民,坐下一班要等半个小时,只得硬着头皮挤挤。随着柴油发动机突突的轰鸣声,车子忽地就开动了。坐上这个“嘭嘭车”,才体会到大客车的颠簸真是“小巫见大巫”。司机倒是欢快的很,有说有笑,一路乘风破浪。一车人随着道路的起伏,上上下下,东倒西歪。十公里的路程花了有五十来分钟。终于路边下车,我浑身都要散架了。这还没到婆家,一段曲里拐弯的乡村土路出现在我面前,路面被典型的农用拖拉机碾压得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尽管春色暖人,田间四野的油菜花开的正盛,我因一路被折腾够呛,根本无心欣赏。

这条“又远又长”的路,对于晕车的我来说,每走上一趟无疑对我的身心都是一次挑战,非情不得已是不走的。

后来,路修了一次,路面不再那么崎岖难行了;后来,国营公交公司加入中短途运营,新中巴代替了老旧的大客车,班次也多了。后来的二十年前,我随老公工作调动来到省城合肥,回婆家就方便多了。路是好的平的,车是大的新的,再也不需要转车了。只是每到节假日,尤其是长假回婆家就不是那么愉快了。合肥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大院排队的场景那叫一个壮观,每个站点的车位旁,人头攒动,等车的长队来回折叠排列成九曲回廊式,有时早上八点出门要排到中午十二点才能坐上车,那烈日下暴晒等待车辆的感觉,现在想想也是够够的。

再后来,全新的柏油路拓宽了,连村子里的土路也变成宽直的水泥路了。我们家也买上了小轿车,这个从未想过的事就这样毫不费力地实现了,回婆家变成了一件特别轻松的事情。每每驾车在柏油路上穿行,路旁高大挺拔的行道树在眼前闪过,打开车窗,让乡村的青草气息随风拂来,满鼻清香,好不惬意,真的真的很喜欢这种随车驰骋、自由飞翔的感觉。

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着,改变也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发生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发生巨变。某天傍晚,在回村的路上,突然就发现路边竖起了太阳能路灯,相邻村庄的人们三三两两的,已经在村村通的水泥路上饭后散步了。渐渐地,村子里的一家、两家的门口停着新崭崭的轿车,听婆婆说这是哪家哪家的。慢慢地,轿车越发多了起来,新起的楼房就更不用说了。现在婆家村子被整理一新,不平的土坡铲平了,种上了景观树,垃圾桶投放了,道路有专人打扫了,家家户户的厕所改造了,卫生的自来水喝上了,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与城里一样的公交车开通了,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啊!

乡下婆家的车与路的真切变化,农村风貌的巨大改善,今天富足祥和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的实现,所有这美好的一切,不正是我们伟大的党带领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奋斗前行的结果吗?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满怀信心跟着共产党阔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奋勇前进。

值此建党百年华诞,按捺不住我激越澎湃的心,我要放声地赞美你——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幸福生活无限美好,叫我怎能不为你歌唱!


来源:教学管理处

撰稿:任晨明(篆隶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