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桑榆风采 > 塘溪文苑

【我和我的祖国】重访故地看巨变

发布时间:2021-01-13

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40年有余,毕生都与农村打交道。自1950年代初,我在肥东县白龙区一线工作24年,走遍每个村庄,常年与农民吃住在一起,饱尝了解放初期农村的艰苦与辛酸。其后,在省农业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6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农村由贫穷匮乏迈入温饱富裕。2019年的一天,我回到肥东县白龙镇故地,更是震撼于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

我们刚进入肥东县白龙镇境内,马达的轰鸣,汽车的奔驰,人们的忙碌引起大家的关注。所在之处,正在施工的是拓宽48米6车道的公路。不远处可见宽敞的停车场,数百辆各式轿车整齐停泊其间,听介绍才知道,这是白龙牛奶厂农民工上下班用的私家车。7米宽村级水泥公路旁,可见数百套二层农村小别墅,统一徽派建筑风格,鳞次栉比。村中是一排排生长茂盛的椿树,每幢别墅前有各类花卉,馨香馥郁,瑰丽多姿。院内有孩子们嬉戏玩耍。在空旷的场地上传来悦耳的音乐声,妇女们伴着音乐正在跳广场舞。站在场地远眺,是一望无际的沟渠配套,格田成方的麦田,即将成熟的麦穗迎风摆动,象征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在我们的视野里,到处是安详幸福的人群,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场景,令人惊叹,不敢相信这是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白龙镇位于肥东县最北边,与定远、长丰相邻,耕地面积17.8万亩,林地4万亩,辖26个行政村(社区),630个村民组,基本农户17500户,人口75386人。

白龙镇原是全县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解放前,许多农民都以乞讨为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为了克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足的困难,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1954年组织初级社,1955年初级社扩大转为高级社,土地属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等生产资料按人口分配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农户交征购、提留,多余归自己,解决了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仅三年时间就解决了农民长期难以解决的温饱问题。此后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镇村面貌不断迎来新气象、新变化。

一、惠农政策 

2004年,全镇农民交农业税4450万元。2005年,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结束了2000多年种田交税的历史。免税后,不但税收取消,国家还根据农民承包耕地种植的作物情况,财政补贴农户712万元。2015年的补助达到2136万元。

为了发展农业,美化农村,在农业设施、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党和政府都给予大量补助。长王新农村建设,由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520户都是二层楼的小别墅,镇财政补助780万元,平均每户补助1.5万元。同时兴办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从无到有并逐步充实,逐步完善。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业快速发展,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转化,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化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转移,全镇已兴办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专业经营体570处,土地流转10万亩,占耕地面积56.2%。白龙镇建有省级农业示范园以及大型的草莓、葡萄、花卉等专业园,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镇每个行政村都有村邮站,快递点30家,网上向全国经营农产品站点20家。

白龙镇近年发展最具规模的现代牛奶牧场占地2600亩,360名职工,85%是当地农民。奶牛存栏数1.83万头,年产奶104539.14吨,年产值44036.43万元。企业生产全部实行自动化,从自动挤奶到包装入库仅要两小时。每年还从农户中收购原准备烧毁的各类秸草7万多公斤,经发酵加工成奶牛的饲料。牛场废料实行绿色转化,年产沼气38.18万方,产固肥4149吨,液肥12381吨,沼气燃烧年发电16.18万千瓦。

三、生产条件的改变 

1950-1980年代,农村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全部靠锹挖人抬。1990年后,部分地方使用了大型机械,塘渠路相对配套。近10年全部实现机械化,全镇新建当家塘206口,平整土地8.5万亩,标准化渠道108公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砂石水泥道路285公里。

1950-1960年代,农民种田也大部分靠人拉犁,人挖地。1970-1990年代,农业生产是人工加机械,但基本是手扶拖拉机、50匹马力拖拉机、小四轮等小型机械。近10年农业机械快速发展,全镇80-100匹以上大马力拖拉机19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45台,大型植保机8台,无人机三台,各类播种机、施耕机、开沟机、育秧机、插秧机、灭茬机、割草机、谷物烘干机、饲料喂养机、增氧机等1560台。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使农民摆脱了世世代代繁重的体力劳动。

四、农民收益的提升 

解放初期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亩产量一般70公斤。1970年代生产关系虽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农民仍使用旧的技术,亩产只有220公斤。1990年代推广先进技术,选用优良品种,粮食亩产达到450公斤。2018年亩产550公斤,是解放初期的13.6倍。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巨型稻5号已经试验成功。巨型稻株高两米多,分孽40多株,单穗有500多粒,单产可提高1.5倍;因株高叶茂,又适合鱼类、泥鳅、青蛙等在稻田里生长,水产量可提高一倍,亩总收入可达万元以上。太空育种的南瓜,单瓜重可达400多公斤。

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1950-1980年,全镇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左右,1990-2000年人均年收入2500元左右,2010年人均年收入15000元,2018年人均年收入21000元。

五、生活条件的变化

住房:解放初,一家人有一间破草房就不错了。1960年代,环境条件虽有所改善,农民住的仍是土坯墙破草房。1970-1980年代,多是土坯墙瓦顶房。1990年代,农民住房开始出现砖瓦结构房。目前,70%农民住的是楼房,50%家庭在城市购有商品房,人均住房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10平方米增加到40平方米。

生活用水:1960年代前,农民饮用的是塘水,根本无法保证清洁卫生,各类肠道传染病多发。1970-1990年代,用塘水加井水,仍然无法保证健康卫生。2000年后,60%以上已经用上方便清洁的自来水,为农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基础性的保障。

文化教育:1950-1960年代,农民适龄人口受小学教育为20%,初中6%,高中以上1%。1970-1980年代,小学60%,初中30%,高中以上10%。1990-2000年代,小学93%,初中70%,高中以上50%。目前适龄人口小学100%,初中95%,高中70%,高等教育50%。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每个村都建150平方米活动中心,村民可自发去中心进行各类文娱活动。镇政府还建有农民文化广场和公园,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休闲内容。

人均寿命: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由贫穷落后逐步迈入富裕繁荣。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发生巨大进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养老制度的构建,为农民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1990年,全镇人均寿命52.5岁,到2018年人均寿命已达77.6岁,农村百岁老人已屡见不鲜。

交通状况:解放初,农村没有道路,只有田埂和羊肠小道,需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够到达有车站的集镇,雨天更是寸步难行。1980年代开始建部分砂石路,通短途班车。1990年代,村村通砂石路,主干线是3.5米宽的水泥路。2000年后,村村通水泥路。2016年至今,所有村道路改成5-7米宽水泥路,总长850公里。跨境公路已拓宽至4车道或6车道,30-48米宽。路两边留有辅助道和人行道、绿化带,人车分流,强化了道路交通安全。白龙镇通村通县通市的原农村班车,已全部改为城乡一体化公交车,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全镇还有私家轿车8000多辆。

“三大革命”:最近两年,组织全镇农民开展厕所、垃圾、环境三大革命。农村厕所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改造,由原来的旱厕改为水冲厕所,全镇改厕的已有8500户,占总户数48%,其中50%的农户已使用抽水马桶。以前生活垃圾到处扔,污水到处流,如今生活垃圾定点收集,分类处理,集中转运,生活污水进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后排放,用于农业生产用水。

重访故地,新旧对比,令人无限感慨、感奋。白龙镇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新时代“三农”工作正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教学管理处

撰稿:吴坤福(二胡班)

编辑:钱怡        

欢迎来稿:ahlndx@163.com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