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桑榆风采 > 媒体聚焦

《安徽日报》:“学为结合” 共绘最美夕阳红

发布时间:2019-10-21

银发映初心,畅抒爱国情。近日,安徽老年大学合唱团受邀参加省直机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老年学员们用真挚的感情、豪迈的歌声,唱响爱国主义昂扬旋律,展现老年学员们“皖情筑梦”的风采,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大家感慨万分:“最美不过夕阳红,新时代的老年教育事业越来越红火,咱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老年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截至2018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160万,占总人口的18.34%,老年教育事业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建成老年大学(学校)5882所,在校学员超过66万人,接受各种形式老年教育的学员达90万人。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学、乐、为”有机统一,老年教育在老年人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位一体”齐抓共管,“老有所学”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

探索建立省老年大学协会、各级老年教育工作委员会、老年大学(学校)“三位一体”新模式,正是安徽老年教育在新时代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协会推动协调全省老年教育事业的前瞻规划、系统建设、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组织实施,各级老年教育委员会发挥行政领导作用,负责组织和推动,老年大学(学校)负责具体落实、实施教学任务,实现办学目标。“实践证明,通过‘三位一体’的模式,各方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老年教育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省老年大学协会负责同志高兴地说。

优美的环境、宽敞的空间、崭新的设备,含山县林头镇一座三层小楼里,书画室、电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等一应俱全,优越的办学条件,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座镇级老年学校。含山县老教委常务副主任胡延枝自豪地介绍:“办好老年教育离不开硬件投入。林头镇高标准建设老年阵地,除了镇老年学校,全镇21个村、社区、敬老院采取单建单用、共享共用的办法建立老年学校,实现镇村老年教育工作全覆盖和办学规范化、常态化。”

记者走访了林头镇的双前村、福山村和青龙村等地,这些村级老年分校里,除常规教学设备外,统一配备了投影仪、大屏幕、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老人们通过远程系统,津津有味地收看专家讲座。“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老年远程教育,可有效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率,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供需短板。”省老年大学协会负责同志介绍,我省依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安徽老年开放大学)和老年大学系统,着力建立“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老年远程教育网络,打造“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学校),让更多的老年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老年大学(学校)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老年人、凝聚老年人的重要桥梁,是强化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省老年大学系统始终坚持政治立校,坚持“姓党”“为老”的办学方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老年大学德育教育的首要内容,融入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引导广大学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

 

丰富课程多彩活动,“老有所乐”享安康

老年教育是提升老人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外来人口众多,其中不少随迁老人。“离开熟悉的生活圈,精神上缺乏寄托,很多老人不适应。我们通过开设老年大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快乐学堂、精神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束红英介绍,社区老年大学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春秋季设置书法、柔力球、电脑等15个专业、24个班级,累计招生5000多人次,深受社区老年人欢迎。

让老人开心学、学得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需要内部挖潜,引导居民互帮互学、自我管理。在滨湖社区老年大学任教的吴宗惠老人感受深刻。包河区老年大学连续7年开设师范教育班,为基层老年学校提供师资保障,开创在老年教育中植入师范教育内容的新探索。吴大妈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虽练习太极拳多年,但对教学却一直心里打鼓。自从参加集中培训,对教学方法更有心得,学员从20多人发展到150多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借助老年大学这个纽带,从陌生人变成好邻居,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吴宗惠说。

优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让老年教育的内容更接地气,更加丰富多彩。舒城县桃溪镇红光村依托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设立农业科技实验基地,为老年学员增添了一个家门口的“课外学堂”。“在基地里,老哥几个不仅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还可以学习现代农业的新知识新技术,真是一举两得。”当地老人们乐呵呵地说。

省书法协会会员、非遗项目显杨冲叉传承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得主……想不到在舒城县五显镇老年学校里,居然“藏”着一大批能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镇里老年教育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舒城县在推进基层老年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注重创新,探索并推广坚持‘三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共享’的地方经验,紧扣老年群体需求,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办活办好老年教育,让老人们在新农村乐享金秋晚年。”舒城县老教委常务副主任周永海介绍。 


退而不休余热生辉,“老有所为”新气象

离职不离岗,退休不褪色。老年教育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的同时,提供了参与服务社会的机会,延续和充实生命的价值。

9月3日,记者在繁昌县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办公室里看到,三位来自县老年大学的学员志愿者正忙着开展调解服务。66岁的张京强,退休前在县公安局法制科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老党员,借助老年大学这个新平台,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既充实了退休生活,也收获了快乐和自信。”得益于老年志愿者的参与,调解委员会2017年挂牌以来,受理案件880多件,成功调处多起纠纷,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倡导学为结合的理念,老年大学志愿者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繁昌老年大学校长朱能雨介绍,他们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和文明交通劝导党员先锋岗,组建社区矫正、非公党建指导员、文明创建督导员、司法调解员、城区各小学军号辅导员和剪纸辅导员等7支志愿者队伍,近百名老人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形成文明创建中的一道道“夕阳红”风景。

“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农民变成了新市民,老年教育在移风易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党委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镇老年大学坚持义务文艺演出、组织慈善募捐,带领群众挖掘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打夯歌”。针对高空抛物、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老年大学组织一批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上门教育监督,收到良好效果。

“一名老年学员,能够带动一个家庭,熏陶周围邻居;千名老年学员,能够带动一个乡镇街道,辐射一个县区;万名老年学员,能够带动一个区域,感染一座城市,老年大学正成为新形势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省老年大学协会负责同志信心满满地说,发展老年教育任重道远,全省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一定会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倾情奉献、接续奋斗,努力为推进全省老年教育事业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记者聂扬飞)

(转载自2019年10月21日《安徽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